家电资讯
成本快速上升 今夏空调涨价或成定局?
2008-03-27 08:00  点击:28
    每到3月份,家电卖场里最热闹的地方,不是彩电、冰箱区,而是空调,因为这个时候,都是各大空调厂家启动新一年度销售活动的日子,往往也是空调价格战开打的时间点,然而,今年的空调市场却改写了这个老皇历,非但3月的价格战没打起来,是不是该涨价反倒成了市场争论的主题。先来听听厂家的说法。

    在珠海格力电器总部,主管采购的总裁助理刘俊告诉记者,空调行业目前面临最大的成本压力就是原材料的上涨,今年涨的比较厉害的一个是钢,钢和铁矿石都涨了60%多,带来了钢本身的成本上涨了600到1000元。

    在格力空调的生产车间,记者注意到,这些流水线上的空调半成品的骨架都是由钢材打造的,刘俊告诉记者,钢价一涨,这些成本也会随之上升,据格力电器采购部估算:此次钢材价格的上涨,将导致成品单套挂机成本上升10元左右,单套柜机上升约30元。

    除此之外,空调的另外一个主要原材料是塑料,而塑料是原油加工的副产品,由于国际原油价格从80美元/桶涨至110美元/桶,受此影响,使得塑料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3%左右,而实际上钢材和塑料还不是空调原材料中价格上涨最快的。

    刘俊告诉记者,铜是空调结构中的基础性原材料,铜的涨价会带来行业结构的变动,而今年3月开始铜价已突破70000元/吨,比2007年10月的56000元/吨,上涨了近30%,折合到每套空调上,预计上涨20-50元。

    在空调的原材料构成中,除了铜、钢材以外,空调的包装用纸价格也在上涨,同样造成了明显的成本压力,刘俊告诉记者,瓦楞原纸去年12月的价格为2800元 /吨,1月底上涨到3400元/吨,目前上涨到3800元/吨,估计高价会持续到5月初;挂机包装单套,成本预计上涨4元左右。

    除了原材料的上涨以外,由于今年年初南方的雪灾,造成煤,电等供应的紧张,也造成了对采购成本的增加。

    刘俊还告诉记者,新的劳动合同法实施之后,经济补偿金每年度将支出1000万左右,折算到人均,相当于人工成本增加1%,人均增加300元/年,另外,《职工有薪假休假条例》规定:入职满1年的员工享有薪假,员工无法休有薪假的企业按300%支付假期工资,测算员工的休假成本为1500万左右,折算到人均,相当于人工成本增加1.5%,人均增加440元/年,合计下来,企业人工成本将增长2.5%,人均增加740元/年。

    通过综合采购主管刘俊给记者的这些详细数字,记者也计算了一下,通过原材料的上涨、人力成本的上涨,最后分摊到成品机身上的制造成本的上涨幅度估计是10%。

    刘俊给记者算出这一笔笔详细的成本账,支持了空调厂家试图涨价的观点,俗话说,羊毛出在羊身上,但空调毕竟是个竞争十分激烈的行当,如果厂家只是一味把价格硬生生抬上去,把成本转嫁到消费者头上,到头来只会把消费者吓走,失去市场份额,那怎么才能让空调在出厂之前,先来一个成本减肥呢?再来看看空调厂家的做法。

    一边是原材料和人力成本在上涨,另一边是激烈的市场竞争,作为生产厂家如何在两难中找到出路,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技术总工程师黄辉告诉记者,第一是通过技术水平的提高来提高设计成本,通过工艺流程的改革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人工费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种种困局面前,格力不得不投入更多的精力用于新产品的研发,成立了三家基础性研究机构,相继推出科技含量高的高端产品,试图通过技术的优势化解成本的巨大压力。

    在格力空调的研发实验室,记者看到,研发人员正在对新产品的性能进行实验,测试新产品在各种自然天气变化中的反映,技术的自主创新已经把空调从传统的制冷制热的单纯性能过度到节能、健康、环保成主导因素的综合性能指标,空调行业将从以往的价格竞争过渡到价值竞争。

    黄辉告诉记者,另外一方面不断地开发一些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把他们不断地研究成果转化成这些高技术含量的产品。

    除此之外,负责采购的刘俊还告诉记者,格力集团也在尝试着减少各种能源的消耗,由此降低成本,根据测算,08年2月份产量损失率同比07年2月份下降32%,08年2月份生产计划调整率同比07年2月份下降40%。

    即便如此,在通货膨胀的大环境下,随着原材料、人力成本上涨,空调涨价似乎势不可挡,2008年空调旺季真的会在一片“涨声”中开局吗?各大品牌的空调厂家对此也是众说纷纭,刚刚参加完两会的人大代表、格力电器总裁董明珠向记者这样透露。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企业应该在这个时候要冷静地面对涨价的问题,我们也不例外,也遇到了我们的上游产品的涨价,既然是这样,是不是别人涨我们也跟着拼命涨,我觉得我们要承担一点,牺牲一点我们的利益。”

    董明珠认为,成本上涨将使空调行业今年竞争将进一步加剧,不具备规模优势、成本控制能力不强的企业将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命运。除了规模优势之外,董明珠还表示,在原材料涨势逼人之际,节约成了内部消化成本压力的重要途径。

    即使格力空调在苦苦消化着原材料等各项成本上涨的压力,但据国家信息中心统计数据,空调在2006年夏季曾经直接上涨了20%左右;而后厂家采取了“一点点调整”的策略,使整个白色家电产品在2007年又不知不觉上涨了10%左右,比2006年涨价约200元/台。而记者从其他家电企业获悉,海尔空调早已涨价2%,美的空调涨价达10%,志高空调认为涨价幅度将视市场而定,平均单价估计将维持在2500元-3200元之间,而外资空调品牌如松下、三星、 LG、三菱、大金则通过推出超高端产品来引发价格打战。

    解开成本难题,涨价并不是唯一的一把钥匙。空调生产厂家面对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上涨,想了不少应对之策,不过,空调市场上,还有另外一部分企业,也在设法化解厂家提价的压力,这就是那些家电经销商,那它们又有什么办法控制空调价格呢?一起来看看国美电器的一次采购行动。

    3月12日,国美电器在北京启动2008年空调市场联合采购时,在采购会上,海尔、美的、海信、松下、三菱等国内外16家空调厂商悉数到场。

    在这次联合采购中,国美电器抛出了186亿元的采购大单,集中采购的数百万台空调将在旗下的国美、大中、永乐等卖场投放,采购量超过了2008年空调市场需求的1/4。

    国美电器常务副总裁王俊洲坦言,抛出如此巨额的订单,集团要承受很大的现金压力甚至风险,但国美这种淡季集中采购的行为一方面是为了保证货源的充足,另一方面是为了与生产厂家一道,抑制目前空调价格上涨的压力。

    国美电器常务副总裁王俊洲:“制造商通过这些大单,能够对它们的生产和开发计划作出一个很精准的计划,优化它们在物流上、在生产上、还可能在资金上的成本,降低它们在这方面的成本。”

    事实上,厂商成本的上升是不可避免的,也会有一部分上涨的因素传递到下游,这是摆在经销商面前的一个挑战。国美就通过对消费者进行差价补偿(若该型号产品出现降价,卖场将退还差价)以及与生产厂家签订包销定制协议(为特定市场定制特定机型,以保障销量)等手段,尽量缩减从厂家到卖场中间环节的成本,平抑空调价格上涨。

    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年中,每年各品牌空调的价格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上涨,但王俊洲表示,生产厂家应该侧重于通过新技术的应用使空调的价格合理上涨,而非搭车涨价。

    王俊洲:“我们认为,今年的空调不应该涨价,也不能涨价,涨价是没有根据的,完全能够通过供应链的优化、零售商和制造商之间的这种,优化我们的采购流程,来消化客观上引起涨价的一些因素。”

    在采取了各项平抑空调价格上涨的措施之后,国美实现了以较低的价格大量补充货源,反映在终端卖场,目前,空调价格保持相对平稳,还有部分机型直接降价或买赠等方式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多的实惠。

    记者发现,在担心涨价和各项优惠措施的刺激下,不少消费者选择在空调销售淡季提前购买。

    在掌握平抑空调价格的主动权后,王俊洲表示,国美将尽全力确保在2008年的空调市场中保持价格的稳定。

    王俊洲:“我们同时也对全国的消费者做出一个承诺,今年空调的价格保持稳定,在国美系统,今年空调的价格我们保持不上涨。”

    无论对空调生产厂商,还是对家电经销商,价格都是根最敏感的神经,生产商希望通过提高科技含量,缓解涨价带来的冲击,像国美这种资金雄厚的经销商,希望用大额订单,提前订产的方式,来消化涨价的压力,那么,在这个竞争白热化的市场上,经销商之间又会展开怎样的博弈?再到另一家家电巨头苏宁电器去看看他们的举动。

    在苏宁电器的网站上记者注意到,早在国美抛出采购大单之前,苏宁就在3月8号启动了空调平价盛宴活动,当记者来到苏宁电器位于北京北太平庄的家电卖场时,看到这里到处都是本次活动的促销广告,店长告诉记者,这个活动主要就是让利于消费者,平均的降价在5%到15%之间。

    面对涨价传言,作为国美的竞争者,苏宁也决定用价格说话,朱小浦告诉记者,在此次平价盛宴活动中,苏宁的卖场采取了多种优惠措施,首先是对大部分空调产品的价格进行了直接调整。

    而在这些让利促销活动的背后,是苏宁采取了现金采购、大单采购等方式,对空调的价格进行了有力的控制,其中在销售旺季来临之前进行大量采购,可使每台空调的进价缩减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

    苏宁电器北京地区管理中心总经理助理孙承志告诉记者,空调价格的上涨分为直接上涨和结构性上涨,直接上涨消费者很难接受,而新技术应用带来的结构性上涨却是不可避免的,比如两台同是两匹的空调,一台能效为5级,另一台能效为1级,它们的价格就会相差一两千元。

    家电卖场也要想方设法消化掉这其中的一部分涨价因素。

    孙承志说,3月15号这一周,苏宁联合了所有卖场正在经销的空调的品牌、厂家,进行春季空调节的大型的促销活动。

    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陆刃波告诉记者,国美和苏宁等卖场为了争夺消费者,每年都会大打降价牌,而国内空调行业之所以会出现生产厂家和家电卖场之间这种微妙的关系,归根结底是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陆刃波:“到了这个季节,特别是空调企业,每年都来谈这个价格的问题,但是实际上是每年,当然涨价的幅度是有的,但是都没有我们企业预想的这么好,涨价的幅度这么大,最后还是要市场来决定,消费者来决定。”

    目前我们还无法精确预测5月份之后国内空调市场的价格状况,但从目前空调生产厂家和家电卖场之间的博弈中可以看出,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对这个行业造成巨大的影响,行业的整合淘汰了一些弱小的企业,2000年时,中国空调市场上的品牌有四百多个,如今只剩下数十个依然保持活跃的品牌,同时也使生存下来的企业能为市场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陆刃波:“规模越大它对自己的要求实际上就越高,每一个企业都想做成一个百年的品牌,服务和品质实际上最后受益的是我们消费者,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价格。”

    但在这个过程中,随着产品的更新换代,空调价格仍然具有合理上涨的空间,以空调的能效等级为例,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曾表示,将从2009年3月开始,把对空调的能效要求从5级提高到2级,对于由此带来的空调价格的拉升,苏宁的工作人员为消费者算了这样一笔账。

    苏宁工作人员:“像普通空调两匹的耗电量应该是在1900瓦左右,但是节能空调来说就是在1500瓦左右,如果按一年计算来说的话,一年用三个月到四个月,那这一年就可以省下将近在二百块钱左右。”

    为此,陆刃波特别提醒消费者,目前空调行业内的竞争已不是以往单纯的价格战,而更多的是产品附加值包括品质和服务质量的比拼,因此消费者要理性对待空调价格的变化,不必闻涨色变。

    陆刃波:“耐用消费品空调这个产品,我们估计使用的周期一般都是要5年10年以上,所以不要去听信社会上的这种误导,我们认为还是要需求合适你就购买,(在CPI中)家电产品的,涨价速度是最慢的,涨价的幅度是最低的,所以不需要去恐慌。”

    半小时观察:要价值竞争不要价格竞争

    油价在上涨、钢价在上涨、塑料价格在上涨、劳动力成本在上涨……几乎在空调制造和流通的每个环节,原材料和人力成本都在上涨。往年一直在降价促销的空调在今年却开始升温,现在各个厂家都蠢蠢欲动,做着涨价的准备。

    可是涨价并不是个“美梦”,对于很多公司来说,涨与不涨是个艰难的选择,因为美梦一旦做不好,就会是它们的噩梦。尽管空调涨价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也是很多企业不得不做出的选择,但是空调行业是个产能过剩的行业,是个买方市场主导的行业。一旦涨价引发了消费者的反感和抵触,就会出现积压滞销的局面,这时候如果有厂家再发动价格战,这个行业又会出现新一轮的恶性竞争。

    如何既能保障空调厂家的利益,降低他们的生产压力,又不使这种压力全部转嫁到消费者头上,既需要相关部门的积极协调,也需要空调行业的自律。倘若空调吹热的是价格吹凉的却是市场,那么对于任何一方都是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