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商之道
黄鸣与他的太阳能光热利用事业
2012-11-09 08:00  点击:7

        黄鸣,现年54岁,业已双鬓斑白,一个在太阳能光热利用领域里摸爬滚打20多年的企业家。黄鸣有着自己的执着与追求,有着自己的良心与责任,他一手创办起来的皇明太阳能集团,现如今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和真空管制造基地,集太阳能光热、太阳能建筑、温屏节能玻璃等系列产品研发、制造、营销于一体,年产值达上百亿元。
     作为新兴的清洁能源,太阳能在光热领域的应用近年来得到了长足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中国太阳能热利用产业总产值约为935亿元,占世界总量的90%以上,中国太阳能热水器出口在过去10年的时间里年均增速超过20%。
  然而,也正是这个让皇明扬名的太阳能热水器领域,仅在中国就拥有5000多家生产厂家,泥沙俱下、低层次竞争是这个行业的现状。
  在黄鸣看来,缺乏强制行业标准、黑心企业太多导致太阳能热水器领域里的“潜规则”横行。“每年世界太阳能推广面积约为2亿平方米,中国有1.5亿,其中多数在农村,农民更是弱势群体,这么大的量,这样规模的产业,要做有良心的人。”
  他说:“皇明对消费者一直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千万不能谋财害命。”
  1998至2001年,因为支架坍塌,处于早期发展中的皇明公司陆续主动召回了价值6000多万元的太阳能产品及配件。如果按照国标,这些产品完全合格,但皇明依然更换、维修了这些产品,遭此一劫的皇明“近乎致命”,但黄鸣依然不后悔当时的决策。
  黄鸣介绍,在太阳能热水器领域,国家标准有36部,世界有45部,皇明有400多部。
  黄鸣说,“这个行业需要推行强制标准,才能有法可依。”
辞职“下海”
  1978年,黄鸣考上中国石油大学(原华东石油学院),就读于石油矿场机械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体制内”的德州原地矿部石油钻井研究所。
  但多年的研究使他对石油越熟悉越失去信心:“石油只能使用40年”,他读到美国人贝克曼写的一本太阳能著作里这样说。于是,黄鸣开始了一生追逐太阳的第一步:“有数年时间我整个变为两半人,半个国营半个个体,半个石油半个太阳能,半个脑力劳动者半个体力劳动者,半个徒弟半个师傅……”黄鸣说:“那时真的非常痴迷,一天24小时,8小时正式工作,8小时业余研究,8小时吃喝拉撒睡。”
  1995年,黄鸣终于决定辞职“下海”。一个只有八人、租用民房的小手工作坊,负债近百万元,这就是皇明太阳能集团最初的模样。如今,皇明集团已经成为行业翘楚,年推广集热器面积300万平方米,相当于整个欧盟的总和,比北美的两倍还多。
  黄鸣说,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通过制度建设、加强培训、加大奖励等手段,皇明股份已经拥有国家专利192项:“在太阳能热利用领域,大多数同行用的都是皇明的技术。”被同行称为“技术专家”的黄鸣,也拥有50多项个人专利。
  如今,卸任了总裁职务的黄鸣,除了开会、演讲、品牌宣传,仍会花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时间泡在实验室里,和上百名同事一起讨论、研究,攻克新的技术难题。黄鸣说:“其实我是一个很棒的发明家。”
  黄鸣的博客里,有一句话非常醒目:“我是生意人,更是读书人。”
  他说:“经历过‘文革’的那辈人,很多宝贵的时光被耽误了,所以现在一看到书,就抓起来看。在‘批林批孔’的时候我才接触到《论语》,这里面有许多经商和生活的智慧,儒商可以从中寻得一些启发。”
  作为读书人的黄鸣在生活中毫无大老板的派头,不坐飞机,不坐专车,偏爱坐火车,甚至没有随从,只身来往于各个城市。黄鸣说:“我是白手起家从零创业的,养成了过苦日子紧日子的习惯。”熟悉他的人告诉记者:“有时候他晚上只吃方便面糊弄一下。”
  然而,为了企业的发展,黄鸣被拉宽的梦想动辄就是几十个亿,行业里有“皇明不是企业,是梦想的载体”的说法。在媒体和同行看来,黄鸣理想化的一掷千金,无异于“书生意气”。
  2008年,“中国太阳谷”已经趋于完整,“蔚来城”也已经完成图纸规划。几十个亿的房地产投资让黄鸣成为业内的“疯子”。而2010年的公开资料显示,耗费巨资打造的太阳谷并没有给皇明带来实际收益。
  但黄鸣坚信太阳谷的长期价值:“短期看,的确是一座空谷。但它集结了皇明甚至全行业最尖端的科研,皇明用太阳谷探索着太阳能利用行业的未来。”